或許人們出境旅游只是關心景點,游玩項目,但是作為英國旅游圣地來說,還有一項非常值得游玩的旅游勝地,那就是英國王室旅游!
皇族從來就不是憑空產生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秉承了一千年前的皇族血統,她的祖先們通過戰爭和妥協打磨出一份王室與民眾之間的契約。這份契約的“適當履行和實際履行”,延續著英國歷史的紀元。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人們驚異地發現,英國皇家給他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是驚人的,它所創造的旅游收入足以彌補其開支。
英國王室的第三位繼承人于倫敦時間2013年7月22日下午4點24分出生。英國的白金漢宮再一次成為全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在紛至沓來的祝賀和恭維聲中,英國的《衛報》卻一如既往地發出不同的聲音:小王子雖然身為第三順位繼承人,他可能最少要等50年才能登基,屆時英國是否還實行君主立憲制尚屬未知之數。
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即便是那些自認為對時政和歷史不感興趣的人們,對一個現代國家依舊保留女王(或國王、天皇等)稱呼,想必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很多年前,當我在美國遇到一位來自倫敦的英國同學時,最想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像英國這樣一個現代民主的國家怎么會容忍如此不民主的國體形式,即把一個家族置于國家最高的地位呢?記得,這位英國同學當時坦然地告訴我,女王在英國其實只有象征性的意義,她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政治權利。盡管一直有不少人不喜歡她和她的家族,但是說實話,王室倒是一直在促進英國旅游業的發展。
前不久,我和另外一位來自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朋友在北京見面,當我問起他類似的問題時,我發現,這位瑞典人對自己國家國王、王后的看法和我的英國同學十分相似。這位瑞典人甚至調侃地說,難道你沒看見嗎?每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期間,世界上有多少人蜂擁到我們的首都,他們多么想和這對王室夫婦合影留念!
不過,對于同樣保留天皇稱呼的日本人而言,回答這個問題時,很難有歐洲人這樣坦然和輕松。有一次,我在一個私人宴會上向兩個日本同學問起他們對天皇的看法。沒想到,當時的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兩個日本人低頭屏住呼吸、兩手放在膝蓋處,神情嚴肅而微妙。我連忙為此“冒犯”向他們表示致歉。日本同學事后說,談不上“冒犯”,只是日本人從小到大都在回避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由此,我深切體會到人們所說的“日本人的內心的復雜和曖昧”。
1952年2月6日,國王喬治六世的突然去世,讓一個25歲的年輕女人登上了大不列顛的王座。現在,她已經執政了60年,除了她的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3.5年之外,她比任何一位英國君主的執政時間都要長。年屆85歲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坐在英國王座上年齡最大的人。
大英帝國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回憶,恐怕今天的英國人已經很難想象,生活在一個真正的帝國里會是個什么感覺?英國的君主制作為一項不同尋常的歷史遺產,是西方世界中最古老的制度之一。實踐證明,這種制度設計是成功和有效的,它保證了一個國家在非暴力的狀況下延續著政府權力的交接和更替。今天的女王盡管幾乎沒有常規的政治權力,但根據她的加冕誓言,她是英國憲法的最終保證人。從憲法上說,她對行政內閣擁有“被咨詢權、激勵權和警告權”。她定期與首相會面,他們之間的談話不對第三人開放。作為英國君主,必須遵守法律和英國各項制度,他們的形象是憲法的守護神。既是一國之君,又要與實權保持距離,多年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一直很有分寸地奉行著這一切。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UnitedKingdom ofGreatBritain andNorth-ern Ireland)。其實,這個號稱“王國”的現代國家,實行的是虛君式的民主憲政制度——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
2012年夏季,如今已經不再出版紙質媒介的美國《新聞周刊》曾推出了一期印刷精美的特刊,標題是:《英國女王60年的“鉆石慶典”》。在2012年的慶典演講中,女王告訴來賓們:“歷史聯系著君主和議會,像一根紐帶把一個時代和下一個時代連接起來;我和議會之間的愉快關系很好地延續著——已經超過我簽署3500份法案的時間;我在位期間,我是威斯敏斯特宮的常客,至今為止,我和12位首相有過愉快的合作。 ”女王的幽默引起人們的陣陣輕松的笑聲。人們不由會聯想到,這個期間,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華盛頓,奉行經典共和制的美國人,也已經用和平交接的方式輪換了12位白宮的主人。
皇族從來就不是憑空產生的。在當今社會里,除非極個別怪異荒唐的國家,皇族的滋生已經不具備任何現實可能性。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秉承了一千年前的皇族血統,她的祖先們通過戰爭和妥協打磨出的英國憲政,說得通俗一點兒,其實就是一份王室與民眾之間的契約。這份契約的“適當履行和實際履行”,延續著英國歷史的紀元。在一個法治環境里,大多數普通人,都不難明白其中的含義。
當然,有些秉持極端共和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通常會公開譴責人類對于皇族的偏愛,王室在他們眼里,是一群不堪忍受的“寄生蟲“。他們也期待著有朝一日能用當年俄國工人們攻打冬宮或中國的馮玉祥將軍驅逐清室遺老遺少那樣的辦法,最終把白金漢宮變成公眾的博物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忍受的是王室的巨額開銷。英國每年供養皇族的費用是6000萬美元,相當于這個 “王權之島”上的居民人均1美元。
不過,經濟學家們從來是不會這樣天真幼稚地算賬的。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人們驚異地發現,英國皇家給他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是驚人的,它所創造的旅游收入足以彌補其開支。你如果想親眼見識倫敦塔地窖中皇冠上的寶石,你必須要排長長的隊伍才能瞥上一眼。皇宮外的換崗儀式和列隊行走每年為倫敦吸引無數游客——如果居住在白金漢宮中的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共和國的首相,英國的納稅人恐怕肯定不答應設立這些奢侈的儀式。再退一步說,如果真的廢除君主制,又能節省多少銀子呢?或許不會降低多少開銷,因為王宮的大部分開銷都被用來維護宮殿和藝術收藏品,這些費用無論如何都會發生。如果溫莎堡從皇家住宅改為博物館,維護的成本或許更高。
當女王在1983年訪問加利福尼亞時,天氣異常糟糕,但還是有100萬人冒風頂雨在街上等著看女王的車隊。 2011年,當電視轉播威廉王子與凱特·米德爾頓的婚禮時,有數十億人關注這個節目,其中很多人在半夜起床打開電視。所有慈善業內人士都了解,任何一場慈善活動中,只要有皇室成員出席,即使只是女王的一個未成年的孫子,這場活動將成功無疑。
最后順便說一句,去年夏季一共4天的英女王登基60周年活動,創造了7億英鎊的旅游和零售收入。其中有相當部分的貢獻來自中國大陸的游客,他們對王室的一切都表現出極大的好奇。當然,據說,這場慶典也多少拉動了中國的禮品和旅游紀念品制造業。由英皇室訂制、專為英國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而制備的55100件禮品瓷是由唐山兩家瓷企趕制完成的,往往在包裝盒的一處不起眼的位置,人們可以看到一個越來越眼熟的標簽:Made inChina。
英國旅游建議您選擇北京青年旅行社!帶給您不一樣的英國旅游!
線路名稱 --> | 發團日期 | 參考價格 |
---|